[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气管异物常见原因的是
正确答案 :E
意识障碍
解析:意识障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状态,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并非是气管异物的常见原因。
[单选题]患者,女生,78岁。高血压20年,家人探视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进而意识障碍,血压206/110mmHg,CT 显示高密度影,治疗需立刻降颅压和镇静。下列药物禁用的是
正确答案 :A
吗啡
解析:吗啡的禁忌症(1)禁用于脑外伤颅内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支气管哮喘、肺源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肝功能减退的患者。(2)禁用于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婴儿。
[单选题]关于1型糖尿病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D
血浆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
解析: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血浆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是1型糖尿病的特点。
[单选题]患者,女性,26岁,烧伤后4周。护士判断其此时的烧伤临床分期是
正确答案 :D
修复期
解析:1.休克期烧伤48小时至72小时内易发生休克,此期称为休克期。体液渗出多自伤后2小时开始,6~8小时最快,36~48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吸收。烧伤面积愈大,体液丢失愈多,则休克出现愈早,且愈严重。2.感染期大面积烧伤极易发生感染,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或创面脓毒症(血培养阴性)。感染贯穿于整个病程中,且常有三个高峰。早期败血症凶险,出现在烧伤后3~7天内。有效地抗休克,可减少早期暴发型败血症。中期败血症多出现在伤后2~4周焦痂分离脱落后,为烧伤感染的主要阶段。早切痂、早植皮,可降低中期脓毒败血症的发生。后期败血症多出现在烧伤1个月后,与创面长期不愈合、病人免疫力极度低下有关。积极改善全身情况,早期植皮,常可避免。应警惕烧伤败血症的发生。3.修复期烧伤后5~8天始至创面消灭,Ⅰ°~Ⅱ°烧伤能自行愈合,深广创面可因受感染而转化为Ⅲ°创面。Ⅲ°创面除早期切痂植皮,创面较大时必须待出现健康肉芽,才能植皮修复。深Ⅱ°和Ⅲ°创面愈合后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预防:加强教育宣传,防患于未然。
[单选题]患者女,56岁。患糖尿病5年,最近因感冒进食减少而中断胰岛素治疗。2h前患者突发昏迷,脉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入院后诊断为酮症酸中毒。该患者呼吸气的特征性气味是
正确答案 :B
烂苹果味
解析:1.糖尿病症状加重多饮多尿、体力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加重。2.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3.呼吸改变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4.脱水与休克症状中、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脱水症状,脱水达5%者可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超过体重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5.神志改变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有头痛、头晕、委靡继而烦躁、嗜睡、昏迷,造成昏迷的原因包括乙酰乙酸过多,脑缺氧,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
[单选题]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咨询内裤消毒的处理方法,下列合适的是
正确答案 :C
煮沸
解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原体多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酸性环境适于其生长,此菌不耐热,加热至60℃持续1小时即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试剂等抵抗力较强。
[单选题]患者,女,45岁,确诊为子宫肌瘤,拟行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全子宫切除术,术前1天的准备内容,下列哪项不正确
正确答案 :C
晚餐进软食,午夜后禁食
解析:术前1日晚进流食,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
[单选题]饮食护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D
昏迷患者要谨慎喂食,以免食物呛入气管
解析:饮食护理包括:督促和协助配餐员分发饭菜,观察患者进餐,检查治疗、试验饮食实施情况,随时征求患者对饮食的意见。昏迷患者由于吞咽和咳嗽反射消失不能由口进食,需放置胃管。故答案为D。
[单选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先兆症状是( )
正确答案 :B
晕厥
解析: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及晕厥,尤其是梗阻性的患者,由于左心室舒张期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上述症状可因起立或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甚至发生猝死。
[单选题]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病因为
正确答案 :A
慢性肾小球肾炎
解析:慢性肾衰竭的病因:①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②继发于全身疾病的肾脏改变: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和过敏性紫癜肾;③慢性尿路梗阻性肾病:如结石、前列腺肥大等;④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肾发育不良等。我国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等较多见。故选D。
查看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