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调和药性

题目:甘草的服用量在1~3g时,能

解析:甘草1~3g能调和药性,5~15g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患者可出现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记忆技巧是:用量较小,起不到什么本质治疗的作用,只是单纯的调和药性。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碳酸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配伍何种中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 含白及的复方中药

    含姜半夏的复方中药

    含茯苓的复方中药

  • 解析:碳酸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近年被广泛应用,但因其胃肠道反应也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如同时用白及、姜半夏、茯苓等复方中药,就可减轻胃肠道反应,使许多有胃肠道疾患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接受治疗。故此题应选ACE。

  • [单选题]麻仁丸与红霉素联用,能
  • 影响药物吸收

  • 解析:本组题考查中西药联用的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易与西药结合或吸附,导致某些药物作用下降。麻仁丸中含有的鞣质具有吸附作用,能使西药透过生物膜的吸收量减少,从而影响药物吸收。

  • [单选题]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的是
  • Ⅲ期临床试验

  • 解析: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依据。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的应用研究阶段。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 [多选题]中药各种酒剂不能与下列西药联用的是
  • 扑热息痛

    氯苯那敏

    胰岛素

    磺脲类

    硝酸甘油

  • 解析: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各种药酒等,1、不可与镇静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乃近等联用,因联用后既可产生具有毒性的醇合三氯乙醛,又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呼吸困难、心悸、焦虑、面红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死亡。2、不可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抗风湿药同服,因乙醇与水杨酸等对消化道均有刺激作用,同用后能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性,严重者可导致胃肠出血。3、不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等同服,因前者可加快后者的代谢,从而增强三环类抗抑郁药毒性,甚至导致死亡。4、不可与抑制乙醇代谢的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等吩噻类西药同用,因后者能使前者分解缓慢,加重恶心、呕吐、头痛、颜面潮红等中毒症状。5、不可与胍乙啶、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及妥拉唑啉等抗高血压药联用,因同用后易产生协同作用引起体位性低血压。6、不可与对乙酰氨基酚同服,因同用后二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损害严重,有些患者对此类药极为敏感,从而可引起肝坏死及急性肾衰竭。7、不可与抗组胺类药如氯苯那敏等联用,因同用后能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导致熟练技能障碍、困倦等不良反应等8、不可与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西药同用或同服。因联用后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或头晕、呕吐,严重者可出现昏睡等酩酊反应,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症状等。9、不可与磺胺及呋喃类抗生素联用,因这两类西药均能抑制乙醇在体内的代谢,增加乙醇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严重者亦可出现酩酊反应,而所含乙醇又能加重这两类西药对中枢神经的毒性。10、不可与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类西药同用,因所含乙醇对交感神经和血管运动中枢有抑制作用,致使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从而与硝酸甘油的扩张血管作用产生协同作用,导致血压明显降低。故此题应选ABCDE。

  • [多选题]主食积内停的脉有
  • 滑脉

    促脉

    紧脉

    涩脉

  • 解析:滑脉脉象为“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指下有一种圆滑感。主病: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妊娠亦常见滑象,是血气充盛而和调的表现。促脉: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或痰食停积等病证。紧脉:“紧脉有力,左右弹手”,有如绞转绳索一般。其主病为寒、为痛,为宿食。涩脉:脉来不流利,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的脉象。 主病包括挟痰、挟食。故此题应选ABDE。

  • 推荐下载科目: 肿瘤外科(正高) 外科护理(正高) 心电学技术(正高) 神经内科学(副高) 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4) 超声波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46) 住院医师规培(外科) 医学临床三基(药师) 中医临床三基(医师)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