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鼓励患者尽快离床活动
题目: 患者男,17岁,因“感冒后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心悸,乏力,低热”来诊。查体:体温38.1 ℃,心率快,血压8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音低钝,心肌酶升高。心电图:ST段抬高,低电压。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男性,60岁。60%深Ⅱ度烧伤病人,经1个月处理尚有20%创面不愈合,自动出院。回家后持续发热39℃,咳嗽。创面恶臭出血,很快全身衰竭死亡,其死亡原因主要是
创面严重感染、脓毒血症
[单选题]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
改善组织灌注
解析: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组织灌注,但相对减少心肌氧耗,兴奋α受体较强,增加心脏做功,与多巴酚丁胺合用降低乳酸水平,而不加重器官缺血。
[单选题]患者李某,8月1日前来就诊:突然发病,壮热,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此为( )
风热夹暑湿感冒
[单选题]患者女性,42岁,胸闷、心悸12小时入院。查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规则的扑动波,以Ⅱ、Ⅲ、aVF、Ⅴ1导联明显,考虑心房扑动,终止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是
同步直流电复律
解析:终止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步直流电复律。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由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心房内产生250~35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均),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之间。心房扑动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心房颤动少。临床表现:①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心悸、心慌、乏力;②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少数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而引起脑栓塞;③心室律规则,140~160次∕分左右,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较慢,且不规则;④有时心室率可因房室传导比例的转变而突然自动成倍增减,按摩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可使心室率减慢或突然减半,解除压迫后又即恢复到原有心率水平,部分可听到心房收缩音。诊断依据:①常见病因与心房颤动基本相同。②心悸、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时心率可突然减慢或突然加倍。③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规则的扑动波,称F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可呈宽大畸形;心室律可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也可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
[单选题]《2010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对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患者实施双人心肺复苏(CPR),其按压:呼吸比例为
15:2
解析: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规定:按压/通气比例,单人或双人对成年人施救时统一为30:2,专业急救人员对婴儿及青春期前儿童进行双人CPR时,可采用15:2,新生儿为3:1。
[单选题]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主要是
微循环衰竭期
解析:休克失代偿期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此时为微循环衰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