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溶原性转换

题目: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携带了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便可产生毒素,这种现象称为

解析: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自身抗原出现的机制
  • 隐蔽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成分的改变+共同抗原的诱导

  • 解析:自身抗原出现的机制为隐蔽抗原(精子、眼内容物等)的释放、自身抗原(变性IgG)成分的改变和共同抗原(A群β溶血性链球菌)的诱导。

  • [单选题]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可通过以下哪项评估实现
  • 使用中消毒剂的微生物浓度

  • 解析: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可通过检测使用中消毒剂的微生物浓度来实现。

  • [单选题]浅部真菌最适生长温度是
  • 25℃

  • 解析:浅部真菌最适生长温度是22~28℃。

  • [单选题]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这是
  • 早幼粒细胞

  • 解析:正常早幼粒细胞的形态是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

  • [单选题]治疗严重的MRSA感染,一般选用
  • 万古霉素

  • 解析:对于MRSA感染,一般选用万古霉素治疗。

  • [单选题]标准化的OGTT,抽血的正确时间顺序是( )
  • 服75g无水葡萄糖前、服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

  • 解析: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用75g(或不论成人或儿童每kg标准体重1.75g,总量不超过75g)口服法。于口服糖前及后1、2、3小时抽取静脉血测血糖,同时搜集尿标本查尿糖。

  • [单选题]下列关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叙述错误的是
  • 纤溶系统被抑制

  • 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使BPC减少和功能异常,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通过内激活途径发生了继发性纤溶亢进。因此E选项说法错误。

  • [单选题]测定重度胰外分泌功能失常采用
  • NBT-PABA试验

  • 解析:测定重度胰外分泌功能失常采用NBT-PABA试验。

  •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儿童保健(正高) 卫生毒理(正高) 外科护理(正高) 口腔内科学(副高) 妇女保健(副高) 核医学技术(副高) 营养(士)(代码:108) 中药师(代码:202)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 外科主治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