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选题]干扰素抗病毒感染的机制是
  • 正确答案 :ABCDE
  •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

    降解病毒mRNA

    抑制病毒蛋白转录

    抑制病毒增强子活性

    抑制病毒包装

  • 解析:干扰素(IFN)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为广谱抗病毒剂,干扰素作用于敏感细胞后产生抗病毒蛋白(AVP),AVP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蛋白激酶,它可以阻断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另一种为2’-5’A合成酶,它可以降解病毒mRNA。。IFN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同时还可活化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故ABCDE正确。【避错】该题容易漏选,干扰素(IFN)可用于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治疗,其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因子起作用,在多个环节抗病毒,包括阻止病毒进入细胞、降解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转录,抑制病毒增强子活性、抑制病毒包装等,故注意不要漏选。避错方法:熟记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 [单选题]燥热伤肺型咳嗽宜选用( )
  • 正确答案 :B
  • 桑杏汤


  • [多选题]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肺部X线特点有
  • 正确答案 :BCDE
  • 早期胸片表现肺纹理粗,透光度减低

    胸透正常

    典型表现为大小、密度均匀一致的粟粒状阴影

    肺CT比胸片更敏感


  • [多选题]下列中毒会引起中毒性溶血的是
  • 正确答案 :ABCD
  • 硝基苯

    砷化氢

    毒蕈

    苯胺

  • 解析:中毒性溶血性贫血是指化学毒物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骨髓补偿能力而产生的贫血。氧化性毒物可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产生赫恩小体导致溶血。非氧化性溶血性毒物中,苯胼,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砷化氢、铅、蛇毒、毒蕈及蓖麻子等中毒,均可直接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甲基多巴、大剂量青霉素、奎宁、奎尼丁等可通Ⅱ型变态反应破坏红细胞,砷化氢可影响红细胞膜引起溶血。故ABCD正确。【避错】E选项错误点在于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并不是引起溶血,故排除E。避错方法:熟记中毒性溶血的定义及常见病因。

  • 查看原题

    考试宝典
    推荐下载科目: 中医肛肠学(正高)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正高) 卫生管理(正高) 病理学(副高) 疼痛学(副高) 儿科护理(副高) 急诊医学主治医师(代码:392) 理化检验技术(士)(代码:109) 公卫助理医师 医师定期考核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