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E
蒽醌
题目:大黄为常用中药之一,系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菌、抗肿瘤、利胆保肝、利尿、止血等作用。
解析:本组题考查中药实例大黄。
查看原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补骨脂的性状鉴别特征有
呈肾形略扁
果皮黑色或黑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
种子1枚
果皮与种子不易分离
解析:本题考查补骨脂的性状特征。补骨脂呈肾形略扁,果皮黑色或黑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果皮与种子不易分离,种子1枚。气香,味辛,微苦,无嚼之黏牙特征。
[多选题]反相色谱常用载体包括
RP-18
RP-8
RP-2
解析:本题考点是反相色谱常用的载体。正相分配色谱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粉等,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而反相分配色谱的两相极性正好相反,固定相可用石蜡油,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采用硅胶键合RP-2、RP-8或RP-18作为载体。故上述选项中,RP-18、RP-8、RP-2是反相分配色谱常用的载体。
[单选题]根据《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议管理的指导意见》,我国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
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资格审查程序,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符合条件的医药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程序
[单选题]适用于含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类中药材的提取方法是
浸渍法
解析:本题考点是中药化学成分常用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在加热条件下易被溶出,不利于过滤,在用煎煮法提取时易糊化。浸渍法是将处理过的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条件下浸渍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有时亦可在温热(60~80℃)条件下进行。故浸渍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的提取。
[单选题]淡味所示的效用是
利水渗湿
解析: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湿的藿香、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均具芳香味。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亦能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答案选A
[单选题]冷处所指环境条件是
2℃~10℃
解析:药品贮存温度、光照及湿度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严格按照药品贮藏要求贮存药品。一般药品贮存于室温(10℃~30℃)即可。如标明“阴凉处”贮存则应贮存在不超过20℃的环境中,如标明在“凉暗处”贮存,则贮存温度不超过20C并遮光保存;如标明在冷处贮存则应贮存在2℃~10℃环境中,有些药品有特殊的贮存温度要求,应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药品。在一般情况下,对多数药品贮藏温度在2℃以上时,温度越低,对保管越有利。答案选C
[单选题]西红花原植物来源于
鸢尾科
解析: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药材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答案选A
[单选题]根据藏药与五元理论,为药物生长动力的是
风元
解析:B本题考查藏药与五元学说,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五元缺一不可。
[单选题]由苏敬等人编著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
《新修本草》
解析:本题考点是《新修本草》的作者和学术价值。唐显庆四年经唐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勋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1人参加撰写《新修本草>。由于《新修本草》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公开颁布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6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