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血清抗HIV(I+Ⅱ)
题目:男,32岁。腹泻3个月,大便每日7-10次,稀便,无脓血、黏液。查体:肛门周围有疱疹。粪便镜检偶可见白细胞。患者7年前曾到泰国打工3年,为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
解析:患者病史为7年前到泰国打工,七年后出现腹泻,肛周疱疹等。考虑是艾滋病感染后出现的机会性感染。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男,40岁。初起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先脐周痛后转移至右下腹痛,应考虑
急性阑尾炎
解析: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故本题答案为E。
[单选题]有关小儿排尿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5岁才能控制排尿
解析:小儿至3岁后建立脑干一大脑皮层排尿机制,可以控制排尿,明显D说法不正确。其余四项说法均正确。
[单选题]门静脉高压手术后最易发生肝性脑病的术式是
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
解析:①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将入肝的门静脉血完全转流入体静脉,主要包括门静脉于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桥式"分流术和中心性脾一肾静脉分流术等。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效果好,但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达30%~50%,易引起肝衰竭。②选择性门体分流术:代表术式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此术式可以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同时保存门静脉的入肝血流,所以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但有大量腹水及脾静脉口径较小的患者,一般不选择这一术式。限制性门-腔静脉分流(侧侧吻合口控制在10mm)和门-腔静脉"桥式"分流(桥式人造血管口径8~10mm)属于限制性门体分流术,其目的是充分降低门静脉压力,制止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同时保证部分入肝血流。
[单选题](2012)男,5个月,母乳喂养,腹泻2个月,大便5~6次/天,最可能的诊断是
生理性腹泻
解析: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单选题]男,40岁。吸烟10年,近2个月双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患肢怕冷、麻木、刺痛,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于该疾病叙述不正确的是
发病后戒烟对治疗帮助不大
解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青壮年男性,A正确。早期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对外界寒冷敏感,故B正确。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D正确。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复发性游走性浅静脉炎。C正确。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故选E。
[单选题]女,42岁。间断腹泻、脓血便5年,粪便病原体培养阴性,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广泛弥漫充血、水肿、散在点状糜烂。最可能的诊断是
溃疡性结肠炎
解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内镜下表现为溃疡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颗粒状。抗生素治疗无效、粪便培养阴性可排除感染性因素。最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故选B。阿米巴肠炎主要侵犯右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溃疡间黏膜多正常,抗阿米巴治疗有效。肠结核可有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结肠镜检查发现主要位于回盲部的炎症、溃疡、炎症息肉或肠腔狭窄。结肠癌常有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结肠镜检查可鉴别。细菌性痢疾抗生素治疗有效。
[单选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
脑膜炎奈瑟菌
解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
[单选题]对确诊的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的事实
告知其监护人
解析: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单选题]接种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具有疫苗使用许可证
解析:第二十一条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