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起草法律议案
题目: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我国法律制定的程序主要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几个阶段。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甲商场与乙公司签订了购买800辆自行车的书面合同。合同约定:乙公司分三次发货,甲商场见货付款。第一批200辆自行车到货后,甲商场见销路不好,便以书面形式向乙公司提出取消后两批货物订购,乙公司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本案中涉及的民事法律事实有( )。
订立合同的行为
履行合同的行为
解除合同的行为
解析:解析:合同的订立就是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经协商达成协议的过程。甲商场与乙公司签订了购买800辆自行车的书面合同就是合同的订立。合同履行是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实施一定的行为。乙公司将200辆自行车交付给甲商场就是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变更包括合同主体和合同内容的变更,合同主体的变更,即合同的转让,属于债的转移。狭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在不改变合同主体的前提下合同内容的变更。对合同的标的、质量、价款等的变更,均属于合同的变更。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甲商场以书面形式向乙公司提出取消后两批货物订购,乙公司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就是合同的解除。所以选项ABD是正确的。
[单选题]我国刑法中的附加刑( )。
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单选题]在我国,法律适用过程中较少使用归纳推理的直接原因悬( )。
中国不存在判例法
解析:解析:由于判例法是最典型的归纳推理,我国不存在判例法,因此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较少采用归纳推理,而多用演绎推理。
[多选题]代表确定的指引作用的法律规范有( )。
命令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
强行性规范
解析:解析:强行性规范包括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相对于任意性规范而言,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确定的指引作用,行为人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授权性规范要看具体情况,授权性规范可以分为权利性规范与职权性规范,其中职权性规范也是强制性规范,具有确定的指引作用。
[单选题]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
目标的认识错误
解析:解析:此乃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情形,即对(非同类)目标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分为以下三种:(1)某种行为在刑法上并不认为是犯罪,而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而认为是犯罪。例如,某甲因为实施正当防卫,将不法侵害人杀死。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某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是,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构成杀人罪,遂向公安机关自首。这种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虽然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违法意识,但并不改变其行为的合法性,因此,不成立犯罪。(2)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实际上却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例如,李某将自己好赌吸毒、横行乡里的儿子杀死,自认为是大义灭亲的正义行为,不是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并无违法意识,但实际上却实施了我国《刑法》所禁止的故意杀人行为。(3)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在犯罪性质和刑罚轻重上有不正确的认识。例如,农民王某盗割正在使用中的电线,构成了破坏电力设备罪,但其自认为构成的是盗窃罪。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1)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包括同类的目标错误、非同类的目标错误以及目标自身性质错误。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这属于同类目标的认识错误,对犯罪构成的整体性质并无影响,应按同一性质的行为定罪。又如,本题中误以人为犬而加以伤害,或误以欠为人而加以杀害。人与犬不属同类性质,因此,这属于非同类的目标错误。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就不一样。杀犬是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杀人则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权。甲的故意是杀犬,并不是剥夺他人的生命,虽然将乙误认为犬而加以伤害,但是,认识错误不能改变行为人的故意性质,所以,即使杀死了乙,也不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如果甲对乙的死亡有过失,则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如果无过失,则属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丙的故意是杀丁,但没有杀死丁却杀死犬,认识错误并不能排除杀人的故意,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目标自身性质错误与上述两种目标错误不同,它的错误并非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对象,而是对某目标自身的性质或情况的错误认识。比如向某甲射击,而不知某甲已死,这种错误并不影响行为人故意的性质,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2)行为人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行为人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是指行为人对其选择的犯罪手段的性质的认识错误。这种情况不影响罪过的成立。但是,如果死亡结果没有发生,那么,行为人只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比如、行为人在投毒时,误把白糖当作砒霜。从行为人的心理状态看,这种错误并不影响他主观上犯罪故意的成立;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原来采用的手段(投放毒物)是足以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这就决定了投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虽然由于对于段认识错误而没有造成危害结果,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因此,行为人应对其未遂的犯罪负刑事责任。(3)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例如,甲想杀害站在悬崖上的乙,用枪射击的结果没有击中乙,但是枪吓着了乙,致使乙惊慌失足坠崖而死。乙虽然不是被甲用抢打死的,但乙的死亡与甲的枪击却有因果关系,因此,甲应负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再如,甲为杀死乙而捏乙的脖子,使乙昏迷不动,甲误以为乙已死亡,为隐匿尸体而将乙投入附近河中,使原来处于昏迷假死状态的乙淹死。因为这两个行为都是甲杀人行为的组成部分,所以,不影响对甲故意杀人行为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