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法的政治职能
题目:司机田某贪污货物价值2万元,后又交通肇事,将A国留学生马丁撞死,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对田某的这一制裁体现的是( )。
解析:解析:法的职能,是指法所承担的任务或作用,它是法的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质的反映。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1)法的政治职能;(2)法的经济职能;(3)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职能。用刑罚来制裁犯罪属于法的政治职能。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 )
错误
解析:解析: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其中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的法律规范,绝大多数法律规范都属于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又称非确定性规范,是指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委托某一机关加以确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在某个问题上须参照、引用其他条文或其他法律、法规的法律规范。按照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其中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又包括授予公民或法人某种权利和授予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某种权力(职权)两种类型,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作出某种行为或者必须抑制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根据上述分类和定义,本题选错。
[单选题]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 )”。
汤刑
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商朝的立法。“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因商朝的建立者汤而得名。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这里的“汤刑”是不成文法,习惯法占很大比重。可见,B项是正确答案。“禹刑”是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九刑”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渊源之一,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也是不成文法,九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西周时期的刑书,因九篇得名,另一种含义是九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加鞭、扑、赎、流,合称“九刑”。“吕刑”是西周时期,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令当时司寇吕侯制作的一部法律,“吕刑”又称为“甫刑”。综上分析,A项、C项和D项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
[单选题]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担保物权包括( )。
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解析:解析: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担保物权只有三种: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而典权属于用益物权。
[单选题]下列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
解析:解析:注意题干是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说法。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表述,选项D的错误显而易见。根据《刑法》第7条,选项A体现的是属人原则,是正确的。选项C体现的是属地原则,特殊规定在《刑法》第11条,也是正确的。选项B是否正确?分析《刑法》第8条的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公民犯罪的,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法条中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与题干中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不存在交叉,因此,选项B也是正确的。
[单选题]有关法律制定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结构称为( )。
立法体制
解析:解析:立法体制是指有关法律制定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它既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关于立法权限的制度,也包括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制度。而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各法律部门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故本题答案只能选D。
[单选题]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是( )。
申请调解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都是当事人有意志的行为,包括起诉、请求和认诺。根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权利人申请调解、提起仲裁均视为起诉。在本题中,AB为诉讼时效中止的理由,D与诉讼时效中断无关,只有C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
一般是有偿的
解析:解析:财产关系作为民法的重要调整对象,既包括有偿的财产关系,如买卖,也包括无偿的财产关系,如赠与,但一般都是有偿的。因此,ABD都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答案。
[单选题]唐朝末期,法律上已经确立了“刺配刑”。 ( )
错误
解析:解析:宋太祖为宽贷死罪而立刺配之法,刺面、配流且杖脊,是对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种代用刑。刺配刑是对犯人施加墨刑再押送指定场所服役的刑罚。“刺”指在罪犯脸部等处刺青;“配”指押送指定场所服役。服军役者又称“配军”。宋代的配役不是必须加“刺”,但“刺”只能适用于配役者,所以“配”是主刑,“刺”是附加刑。这是与汉代以来作为主刑的墨刑的不同之处。正式确立刺配刑是在宋代而非本题所说的唐朝,因此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