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挪用公款2000元,既没有进行犯罪活动,也没有进行营利活动,虽然其挪用公款时间超过3个月,但因挪用公款数额不算较大,尚未构成犯罪
题目:甲是某省工商局会计,因其母生病急需用钱,遂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人民币2000元。半年后,被单位查出。对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对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用于非法活动、营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事项的情形,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必须同时具备挪用数额较大、挪用时间(从挪用之日至案发之日)超过3个月未还这两个条件。这里的“数额较大”是以1万元至3万元为起点。甲只挪用了2000元,不构成数额较大,不认为是犯罪。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说明外国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传统的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被打破,故选D项。材料无“外国商品物美价廉”方面的信息,排除选项A;选项B、C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多选题]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甲借给乙人民币1000元,双方未规定利息或者借款期限
赵某捡到王某丢失的钱包而拒不返还
解析:AD【解析】本题考查民事法律关系的认定问题。A选项中属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B选项中的恋爱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围外的生活关系,也即法外空间;C选项形成的是诉讼法律关系,不由民法调整,应该由诉讼法调整;D选项为非法占有他人之物形成的侵权法律关系,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财产法律关系。
[单选题]某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某甲,参与了我国国内某犯罪集团的绑架、抢劫犯罪,对某甲的刑事责任应如何解决?( )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解析:B【解析】某甲系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员,根据《刑法》第11条的规定,此类人员的刑事责任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所以,选项B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