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凡考网发布卫生资格2023超声医学技术副高卫生职称终极模考试题215相关信息,更多卫生资格2023超声医学技术副高卫生职称终极模考试题215的相关资讯请访问不凡考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多普勒效应是指
A. 振动源频率的变化与传播速度的关系
B. 接收体频率的变化与传播速度的关系
C. 超声波长的变化与超声频率的关系
D. 振动源与接收体相对运动时接收频率的变化
E. 超声传播速度的变化与波长的关系
2. [单选题]多普勒超声对心脏及主、肺动脉检测血流速度时,超声的入射角应尽可能使之
A. 小于20度
B. 与角度无关
C. 小于90°
D. 小于60°
E. 小于45°
3. [单选题]一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声像图只显示一组半月瓣,可能的诊断为
A. 大动脉转位
B. 法乐四联症
C. 单心室
D.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omplete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
E. 永存动脉干
4. [单选题]关于子宫肌瘤的彩超表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 瘤体血供来自子宫动脉
B. 部分肌瘤血供较丰富
C. 瘤体过大,血供不足可致肌瘤变性
D. 肌瘤多普勒频谱多呈中等阻力
E. 肌瘤变性均可见明显的血管增多
5. [单选题]超声检出高血压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室壁肥厚的评价,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早于心电图,且敏感性大于心电图
B. 晚于心电图,且敏感性大于心电图
C. 早于心电图,且敏感性小于心电图
D. 晚于心电图,且敏感性小于心电图
E. 与心电图检出早晚及敏感性齐平
6. [单选题]关于频谱多普勒技术的应用,错误的是
A. 测量血流速度
B. 确定血流方向
C. 确定血流种类,如层流、射流等
D. 了解组织器官的结构
E. 获得速度时间积分、压差等有关血流的参数
7. [单选题]关于灰阶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由扫描器、扫描转换器、显示部分和探头组成,其中扫描器的主要部分是声束形成器
B. 主要由扫描器、扫描转换器、显示部分组成,其中扫描器的主要部分是电子动态孔径技术
C. 主要由扫描器、扫描转换器、显示部分组成,其中扫描器的主要部分是动态变迹技术
D. 主要由扫描器、扫描转换器、显示部分组成,其中扫描器的主要部分是动态接收聚焦技术
E. 主要由扫描器、扫描转换器、显示部分组成,其中扫描器的主要部分是声束形成器
8. [单选题]在压电晶片上施加机械压力或振动,其表面可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之为
A. 共振
B. 正压电效应(direct piezoelectricity)
C. 逆压电效应
D. 多普勒效应
E. 混迭效应
9. [单选题]正常成人(男性)脾脏厚径超声测量标准
A. <4cm
B. <5cm
C. <6cm
D. <7cm
E. <8cm
10.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超声表现是
A. 病变动脉管壁增厚,回声不均匀
B. 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及至闭塞
C. 病变段血流不规则,可有充盈缺损
D. 若病变局限,则血流速度快
E. 若病变呈弥漫性,则里高速双向血流频谱
11. [单选题]关于界面反射的表述,哪项不正确 ( )
A. 大界面指长度大于声波波长的界面
B. 回声反射存在角度依赖性
C. 界面反射的能量和界面形状无关
D. 界面反射的能量由反射系数决定
E. 两种界面存在声阻差是界面反射的必要条件
12. [单选题]女,6岁,心脏超声检查示胸骨上窝切面主动脉峡部内径缩小,狭窄处血流呈明亮五彩镶嵌状,狭窄段后血流呈扩散状,诊断为
A. 主动脉弓离断
B. 主动脉弓缩窄
C. 主动脉瓣上狭窄
D. 动脉导管未闭
E. 以上都不正确
13. [单选题]关于子宫畸形,叙述错误的是
A. 先天性无子宫常合并双侧卵巢发育异常
B. 幼稚子宫表现为子宫小,宫体与宫颈比例1∶2,可见线状内膜回声
C. 始基子宫表现为膀胱后方条索状肌性结构回声,宫体与宫颈分界不清,无内膜回声
D. 纵隔子宫时,根据纵隔是否达到子宫颈内口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纵隔子宫
E. 子宫畸形常伴发泌尿系统畸形
14. [单选题]在正常强度级情况下,组织吸收超声的结果是:
A. 传导产生热消耗
B. 温度明显提高
C. 温度明显降低
D. 坏死
15. [单选题]肝血管瘤声像图表述错误的是
A. 彩色多普勒示肝血管瘤的血流信号显示率高于30%
B. 肝血管瘤回声可分为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无回声型
C. 肝血管瘤边界清晰,低回声型较大,周边呈"花瓣状"
D. 较小高回声型血管瘤呈"浮雕状"
E. 肋弓下或剑突下可探及的较大血管瘤探头加压可见变形
16. [单选题]彩色血流信号“溢出”血管外的原因是: ①取样容积过大 ②滤波器频率过低 ③增益过高 ④对高速血流使用过低速度标尺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E.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