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临床意义(clinical significance)、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室上性心律失常(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动态心电图仪、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极化过程(process of polarization)
[单选题]识别Koch三角的临床意义是
A. 手术中可用来指示房室结的位置
B. 室性期前收缩的好发部位
C. 该三角的尖部对着肌性室间隔
D. 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E. 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
[单选题]急性心肌梗死时,不出现病理性Q波的情况是
A. 心肌梗死的直径>20~25mm
B. 心肌梗死的厚度>5~7mm
C. 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
D. 心肌梗死发生在下壁
E. 心肌梗死发生在基底部
[单选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试验过程中可出现
A. 有病理性Q波的导联ST段抬高
B. ST段水平型下移
C. ST段下斜型下移
D. ST段上斜型下移
E. ST段回复至基线
[单选题]心房扑动患者最常出现的房室传导比例为
A. 2:1或4:1
B. 3:1
C. 5:1
D. 6:1
E. 7:1
[单选题]关于心房扑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房扑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B. 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有折返机制和自律性机制
C.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房扑动-颤动或不纯性心房扑动
D. 心房扑动不会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
E. 心房扑动的下传比例可为1:1、2:1、3:1、4:1等
[单选题]3相束支阻滞是指
A. 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小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
B. 束支不应期病理性延长,大于窦性PP间距,在一般心率下显示的束支阻滞
C. 激动出现太早,遇束支生理不应期而形成的束支阻滞
D. 束支的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但小于PP间距,在心率减慢时出现的束支阻滞
E. 束支的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但小于PP间距,仅在心率增快时出现的束支阻滞
[单选题]患者男性,45岁,因心悸就诊。食管心房调搏测定的房室结前传文氏点为110次/分,2:1阻滞点为130次/分,可能的原因为
A. 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B.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C. 经房室结双径路的慢径路传导
D. 药物影响
E. 以上都是
[单选题]1957年,首先研制出动态心电图仪的学者是
A. WillemEinthoven
B. NormanJ.Holter
C. F.N.Willson
D. Frank
E. ArthurMaster
[单选题]以下为发生心房梗死可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但不包括
A. PR段抬高>0.05mV或压低>0.1mV,以Ⅰ导联改变最有诊断价值
B. ST段弓背向上抬高,Q波时限≥0.03s
C. P波宽大且形态畸形
D. 出现持续的房性心律失常
E. 存在对应的心室梗死
[单选题]关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
B. 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心室内的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C. 心室率通常为60~130次/分
D.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E.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也可发生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pl4y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