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苔藓植物(bryophytes)、重要作用(an important role)、言谈举止、一以贯之、恰到好处(just right)、社会政治生活(social political life)、“文质彬彬”、密切关系(close relationship)、孢子体和配子体、经常出现(often appear)
[单选题]“洋姜”是( )块茎的俗称。
A. 向日葵
B. 菊芋
C. 千里光
D. 北苍术
查看答案&解析
举一反三:
[单选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A.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B.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C.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close relationship)。《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D.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often appear)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E.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F.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G.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H. 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I. 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J. 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单选题]Doctors say that exercise is important for health, but it be regular exercise .
A. can
B. will
C. must
D. may
[单选题]地钱的叶状体腹面(下面)的假根和鳞片具有吸收养分、保存水分和固定植物体的功能。( )
A. 正确
B. 错误
[单选题]苔藓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
A. 正确
B. 错误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j9nk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