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考网

2023理化检验技术卫生职称正高历年考试试题集锦(5X)

来源: 不凡考网    发布:2023-09-02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687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不凡考网发布2023理化检验技术卫生职称正高历年考试试题集锦(5X)相关信息,更多2023理化检验技术卫生职称正高历年考试试题集锦(5X)的相关资讯请访问不凡考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多选题]共沉淀是指待分离的组分在可溶条件下,由于吸附、吸留、共结晶或形成晶核等作用,为共沉淀剂带下来的一种沉淀分离技术。请指出下列哪几种是常用的有机共沉淀剂

A. 8-羟基喹啉
B. 双硫腙
C. 氢氧化钠
D. 铜试剂
E. 甲基紫


2. [多选题]在萃取金属化合物时,常加入一些盐析剂以提高萃取效率,在下列盐中属于盐析剂的是

A. 铝盐
B. 镁盐
C. 铁盐
D. 锂盐
E.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3. [多选题]在动力采样中,影响采样体积准确性的因素是

A. 采样管道长度
B. 采样管道内径
C. 采样流量的校准
D. 采样时间的计量
E. 采样入口方向


4. [多选题]克服某些试剂不稳定引起的误差可以采用

A. 双波长法
B. 单试剂法
C. 双试剂单波长一点法
D. 双试剂两点法
E. 终点法


5. [多选题]甲醛比色测定时,取待测溶液加乙酰丙酮-醋酸铵溶液,同时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摇匀,一同置于40℃水浴中加热显色30分钟、冷却。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 严格控制显色温度和时间,防止化妆品中某些组分会受热分解并产生微量甲醛
B. 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溶液浑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C. 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样品中其他组分在显色温度下色度改变的影响
D. 另取待测溶液加入不含乙酰丙酮的醋酸铵溶液,是为了消除带色样品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E. 乙酰丙酮在40℃会分解,要另取不加乙酰丙酮的作对照


6. [多选题]在气相色谱法中,定性指标有

A. 保留时间
B. 相对保留时间
C. 调整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
D. 调整保留时间
E.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


7. [多选题]下列哪个玻璃仪器不能使用烘烤的方式干燥

A. 烧杯
B. 称量瓶
C. 滴定管
D. 容量瓶
E. 试管


8. [多选题]环境空气样品的特点是

A. 污染物种类多
B. 污染物全是气体
C. 污染物毒性低
D. 污染物浓度低
E. 污染物浓度受环境温度影响(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effect)


9. [多选题]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检测器是

A. 紫外光检测器
B. 荧光检测器
C. 电化学检测器(electrochemical detector)
D. 红外线检测器
E. 示差折光检测器


10. [多选题]在样品的保存中,以下哪项叙述正确

A. 保持原有水分
B. 防止腐败变质
C. 以上都不对
D. 稳定待测成分
E. 防止污染


11. [多选题]我国卫生部1999年发布的六种生物限值中,包括下列哪些

A. 苯
B. 甲苯
C. 一氧化碳
D. 三氯乙烯
E. 铅


12. [多选题]测定空气中总粉尘使用滤膜称量法采用的滤膜是

A. 定量滤纸
B. 微孔滤膜
C. 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D. 测尘滤膜
E. 核孔滤膜


13. [多选题]测定水中有机污染物时,对成分较复杂的水样,在分离和浓集后还需要进一步净化,可采用

A. 加热法
B. 化学法破坏干扰物质
C. 反萃取法
D. 沉淀法
E. 层析法


14. [多选题]制备无氟水的方法有

A. 普通蒸馏水加氢氧化钠后蒸馏
B. 普通蒸馏水加过氧化氢后蒸馏
C. 普通蒸馏水加高锰酸钾后蒸馏
D. 普通蒸馏水加三氯化铝后蒸馏
E. 普通蒸馏水加硫酸后蒸馏


15. [多选题]自动生化分析仪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A. 终点分析法 
B. 连续监测法 
C. 比浊测定法
D. 反射光度法
E. 原子吸收法


16. [多选题]在采集尿样进行金属元素测定时,一般加入酸的作用是哪两种

A. 防吸附
B. 防挥发
C. 防腐
D. 防沉淀
E. 防干扰


  •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gldyngv.html
    推荐阅读
    考试宝典
    @2019-2026 不凡考网 www.zhukaozhuanjia.com 蜀ICP备20012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