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敲诈勒索罪(crime of extortion)、国家强制力、原始社会(primitive society)、劳动能力(working capacity)、不能成立(not right)、诬告陷害罪(crime of false charge)、过于自信的过失(negligence with undue assumption)、法的阶级性、浑然一体(one integrated mass)、“毒鼠强”
[单选题]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之所以不能称为“法”,原因在于( )。
A. 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one integrated mass)
B. 它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 它不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
D. 它不是依靠监狱等机关来保证实施的
查看答案&解析
举一反三:
[单选题]元朝由江西地方官府整理圣旨、条例而形成的法规汇编是( )。
A. 大札撒
B. 至元新格
C. 大元通制
D. 元典章
[单选题]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 )。
A. 抢劫罪
B. 遗弃罪
C. 绑架罪
D. 敲诈勒索罪
[单选题]下列表述哪个不能成立?( )
A. 司机白某在驾车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把车停在了标有“此处禁止停车,违者罚款100元”处,但白某最终没有受到处罚。此为运用辩证推理的结果
B. 在法的适用中,需要对“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一规定进行限制解释
C. 林某因他杀死亡,其与妻子的婚姻法律关系因此而终结。引起该婚姻关系终结的死亡事件属于法律事件
D. 已加入甲国国籍的原福建人沈某在乙国印制人民币假钞20万元,其行为是否适用中国法律,属于法的空间效力问题
[单选题]下列行为中,属于事实行为的是( )。
A. 立遗嘱
B. 修缮邻居的房屋
C. 喂养自家耕牛
D. 招待朋友的客人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是
A. 《大清现行刑律》
B. 《中华民国刑法》
C. 《暂行新刑律》
D. 《大清新刑律》
[单选题]甲对乙实施抢劫,乙奋起抗争,恰遇甲之友丙经过,甲请丙帮忙,共同抢得乙身上钱财若干。甲、丙的共同犯罪属于( )。
A. 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
B. 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C. 复杂共同犯罪
D. 必要共同犯罪
[多选题]诽谤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主要是( )。
A. 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除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外,还需要侵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诽谤罪的犯罪客体是单一客体,只是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B.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捏造的必须是犯罪事实,并向司法机关告发;而诽谤罪则只要求捏造事实并向他人散布
C. 客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要求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是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而诽谤罪的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使行为人的人格受损
D. 行为手段不同
[单选题]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 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 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dxew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