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人民当家作主(people as masters)、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socialist democracy construction)、疏忽大意(be neglectful and careless)、实地考察(field work)、当家做主、国家干部、浮想联翩、创造性的(creative)
[多选题]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 )。
A. 犯罪的主体
B. 犯罪表示
C. 犯罪的目的
D. 犯罪的故意
查看答案&解析
举一反三:
[单选题]被誉为“国际农经界奥林匹克”的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于2009年8月在北京开幕。2009年恰逢国际农经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作为国际农经学会创始会员( )举办这样的会议。
A. 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 第四次
[单选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13~17 题。
A.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B.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creative)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察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C.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D.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E.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墨。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F. 第 13 题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G. 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H. “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I.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J. 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单选题]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
A.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 可以是想象或观念上的货币
C.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 不能用纸币代替
[单选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 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C.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D. 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多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我国公民对国家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有( )。
A. 提出批评和建议
B. 提出申诉
C. 提出控告
D. 进行检举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9xwx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