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故意杀人罪(crime of intentional homicide)、适用范围(scope of application)、防卫过当、职务行为(official conduct)、敲诈勒索罪(crime of extortion)、民族事务(nationalities affairs)、主客观相一致、构成犯罪(a crime)、令行禁止、有效地防止(effectively prevent)
[单选题]根据犯罪主客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
A. 甲预谋杀害乙,于是准备了杀人的刀具,并且跟踪乙的日常行踪。在决定采取杀人行动之前,甲妻发现甲的杀人计划,力劝甲放弃,而后甲听从其妻劝告,没有依计划采取杀人行动。甲不成立犯罪中止
B. 甲、乙两人预谋杀害丙,甲负责准备杀人的刀具,乙负责踩点,收集丙的日常行踪。在决定采取杀人行动之前,甲妻发现甲、乙的杀人计划,力劝甲放弃,而后甲听从其妻劝告,没有依计划参加杀人行动,乙单独执行计划,用甲提供的杀人工具把丙杀了。甲成立犯罪中止
C. 甲基于杀害的意图对乙实施暴力,乙跪地求饶,并且拿出两万元钱,恳求甲放过他,甲见钱眼开,遂放弃了继续加害行为。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
D. 甲基于杀害的意图对乙实施暴力,乙一边抵抗,一边告诉甲,如果甲杀害了他要判死刑的。甲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于是放弃了继续加害行为。甲不成立犯罪中止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
[单选题]甲、乙同乘一列火车。甲以为乙的手提包里有钱财,于是趁乙上厕所之机,拿走了乙的手提包。事实上乙的手提包内没有财物,只有一把手枪。甲的行为构成( )。
A. 盗窃枪支罪
B. 盗窃罪
C. 侵占罪
D. 抢夺枪支罪
[多选题]假想防卫行为致人死亡的,可能的后果是
A. 构成故意杀人罪
B.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 属于意外事件
D. 属于防卫过当
[单选题]就法律的对人效力而言,我国采用( )原则。
A. 属人主义
B. 属地主义
C. 保护主义
D. 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入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
[单选题]李某在国家机关任职,孙某有求于他的职务行为,给李某送上5万元的好处费。李某答应给孙某办事,但因故未成。孙某见事未成,要求李某退还好处费,李某拒不退还,并威胁孙某如果再来要钱就告其行贿。李某的行为应定性为( )。
A. 不构成犯罪(a crime)
B. 受贿罪
C. 诈骗罪
D. 敲诈勒索罪
[单选题]清政府在( )下设置理刑司,受理各少数民族地方机构不能决断的死刑案件。
A. 军机处
B. 大理寺
C. 理藩院
D. 刑部
[单选题]法的普遍性不是指( )。
A. 它的对象是一般的,并非是特定、具体的人
B. 它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C. 所有的国家都普遍有法
D. 在同样条件下,可反复地适用
[多选题]公民的经济权利包括( )。
A. 财产权
B. 劳动权
C. 物质帮助权
D. 休息权
[多选题]下列法律渊源中,属于不成文法的有( )。
A. 习惯法
B. 判例法
C. 国际条约
D. 国际惯例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966x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