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利他主义(altruism)、社会规范(social norm)、森田疗法(marita therapy)、周围环境(surrounding environment)、寻衅滋事(make trouble deliberately)、设身处地(be considerate)、反社会性质
[填空题]患者女性,46岁。因担心缝衣针通过血管掉到女儿心脏里去三年而寻求心理咨询。就诊时患者反复询问会不会掉进去,当医生解释不会掉进去时,患者表示同意。但过一会儿,又要医生解释和保证针头不会通过血管掉到女儿心脏里,反复多次。
哪种心理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好( )
查看答案&解析
举一反三:
[单选题]某大学生用功过度,3个月以来常感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易集中,失眠,有时还会无原因的烦恼,焦虑,发脾气。这可能是
A. 焦虑症
B. 神经衰弱
C. 适应障碍
D. 过度疲劳
E. 抑郁症
[单选题]对于来访者的问题具有投入的、设身处地(be considerate)的、“见景生情”式的理解属于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什么基本素质
A. 责任感
B. 道德感
C. 共情
D. 利他主义
E. 做榜样和影响者的能力
[单选题]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①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②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③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④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⑤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E. ①④
[单选题]患者认为周围环境(surrounding environment)中的无关事物都和自己有关,此现象为
A. 影响妄想
B. 强制性思维
C. 痴呆
D. 关系妄想
E. 木僵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5ddx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