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注释】
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变化检测(change detection)、房室传导阻滞、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窦性停搏(sinus arrest)、不应期延长、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单选题]起搏器的随访项目一般不包括
A. 起搏频率
B. 起搏脉宽
C. LAV间期
D. 感知功能
E. 检测ST-T变化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举一反三:
[单选题]PR间期为0.18s,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心率为130次/分,节律规整,应首先考虑为
A.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B. 心房扑动
C. 心房颤动
D.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E. 心室颤动
[单选题]可使X线胸片左心缘呈现4个弓的情况是
A. 肺动脉增粗
B. 左心耳突出
C. 左心室增大
D. 右心室增大
E. 以上均不是
[单选题]以下关于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心肌细胞对阈刺激不发生任何兴奋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B. 应用比阈刺激值低的刺激能引起兴奋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C. 应用比阈刺激值高出2~4倍强度的刺激,可以引起扩布性激动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D. 应用比阈刺激值高出2~4倍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兴奋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E. 应用大于阈刺激值100倍强度的刺激也不引起兴奋反应的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窦性心律失常的是
A. 窦性心动过速
B. 窦性心动过缓
C. 窦性心律不齐
D. 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E. 房性逸搏心律
[单选题]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可见于
A. 室性心动过速
B.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C.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原来存在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
D.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E. 以上都是
[单选题]关于窦房结支的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约40%起源于回旋支,60%起源于前降支
B. 约40%起源于回旋支,6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C. 约40%起源于前降支,6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D. 约40%起源于前降支,60%起源于回旋支
E. 约4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60%起源于回旋支
[单选题]以下为引起感知过度的常见原因,但应除外
A. 感知阈值设置过高
B. 交叉感知
C. T波感知
D. 外源性干扰源,如交流电、电磁信号等
E. 内源性干扰,如肌电信号、电极后电位等
[单选题]关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机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有效不应期显著延长,只留下很短的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B.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延长并且>PP间距
C.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延长为主
D. 有效不应期延长
E. 有效不应期极度延长,大于逸搏间期
本文链接:https://www.zhukaozhuanjia.com/download/3gppzr.html